富有且尴尬😓的中国娱乐圈
2022-07-18 16:56:53
  • 0
  • 0
  • 0
  • 0

富有且尷尬😓的中國娛樂圈


        中國社會從進入千禧年到今年2022年,一共走過二十多年的光景,這其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是劇烈的。尤其是在媒體和電視產業裏面,在移動互聯網崛起的2013年前後,中國的影視廣告綜藝行業井噴,從剛開始的紙媒漸漸消失到智能手機網路普及,從業人員再到演藝圈明星變得異常的富有,讓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想往這個圈子內入行。

        但是,年輕的時候理想是美好的,充盈著熱血澎湃,很燃,但最後總歸是不會實現或者說實現不了。因為“dream's never come ture”!是吧?!對於我來說,甚至對於絕大多數有此夢想的人來說,亦是如此。為什麼這麼多從這個初高校走出來的學生們,拼命的想進入這個圈子呢?其中的原因不乏成功的渴望,成為耀眼的名人明星,賺錢來得何其容易,名利雙收也只不過是功成名就下得來的一絲效應罷了,民眾的關注褒揚和罵聲持續的圍繞成熱點,人生的渴望和意義不就是這樣嗎?!

        為啥在中國當明星藝人這麼爽,源自於非常獨特的環境。國內情況相較與歐美日本,很不一樣,媒體電視和出版期刊大多集中在地方和中央體制內,資源的集中再加上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起到了同一熱門明星在不同條件下的綜藝電影市場上價格高昂。例如:從15年火到現在的迪麗熱巴,出演連續劇一集就可達200萬元,綜藝節目出場費就有70萬以上。

        當然他們自己不可能在公眾面前透露數字,描述的時候媒體也不可能完全準確,只是雙方簽約交易大概率會有這樣的量級。也就是說,明星出席一次活動或演完一部電影的所得就夠一個人甚至更多人一輩子生活了。所謂明星是說這個圈子最頂尖的收入了,圍繞其周邊的則是各個服務業例如一次通告差不多50元觀眾演員所組成的邊緣了。讀者們會疑惑:其實高收入並不是新聞,而是那些頂部收入的該叫娛樂圈?當然她們受到的流量關注很大,持續幾年多年,所影響範圍之大,很多廣電影視互相影響形成的用語習慣

        那麼如此之爽快的圈子其那一點尷尬是什麼呢?很多人未必注意到是,但多少有聽過。例如這些抖音、嗶哩嗶哩等視頻App所推送的,經常看到裏面稱呼對方為老師。筆者之前提到的對明星罵聲,之所以有想必不用多說。當然,網路謾罵多來自於民眾與年輕點人群的嫉妒和不爽,這可以理解。畢竟生活工作的枯燥,以及那些不咋工作,被央視戴上“自由工作者”高帽的年輕群體們在網路的時間會更多。尷尬的是明星們會以此為噱頭,自己去找公司炒作和進行自媒體宣揚,若是負面新聞,說完然後來一句“謝謝大家關心”、“近期持續為佔用公共資源而抱歉”。——你已經在佔用流量了,你再這一發表,加一句抱歉不是更吸睛更做作。他們經常會用微博來進行闢謠和解釋宣傳,而微博公司也樂於見到這些話題來吸引流量。遺憾的是微信誕生前後這幾年,平頭百姓並不熱衷於下載微博,甚至不知曉有這App。李誕自2017年爆紅到現在,他經常在表演裏提到微博這個冷門工具,當然他還有其他視頻應用。他之所以能迅速走紅,將講笑話有些概念化了,稱為脫口秀,這來源於他的閱讀和觀察,以及表達出的通俗文學能反映普世的價值觀,很自然在他的講演裏面,不尷尬。可隨著名利接踵而來的罵聲也不斷,清閒懶惰,睡到自然醒的生活著實讓人羡慕,他的娛樂圈朋友接觸起來變得很尷尬,在《吐槽大會》居然叫小她10多歲的陳卓璿為“老師”,將金晨、迪麗熱巴兩位稱為“兩位老師”。我反復強調一下“老師”這個詞,源自整個社會的校園裏,表面意思有對年長者的敬意加之教育意。你若是對比你年輕或者對方看起來很年輕的小姑娘就別再稱呼為“老師”了,這個從小自校園的尷尬概念原本是學生和他的年長師長的稱呼,現在卻演化為娛樂圈的尷尬之詞。我看過一張節目演出表:什麼林俊傑老師、張韶涵老師,去年尬火的徐志勝稱呼肖驍、龐博、張繼科為肖驍老師、龐博老師、張老師。這個何廣智是意淫高手,夠噁心的,有錢了稱呼打掃衛生的阿姨為女生-_-||。——這裏的文學沒有對錯之分。——對認識和第一次接觸的人直呼其名,或私底下不熟可找個網路上叫法較謙和簡單順口的的稱呼,是一種直接自然的反應,例如肖哥、博哥、繼科,沒有不禮貌之意。《吐槽大會》讓李誕著實火了,為持續熱潮,他們還將演講稿件提詞大螢幕作為炒作話題,語氣詞“啊”“是嗎”都出現了,讓表演者和觀眾尷尬不宜,觀看者會很不自然。看過第一遍後,就會不想看了。

當然,憑藉直白易懂文字表演紅起來的李誕自己也意識到如此尷尬:他在《脫口秀大會》吐槽《快樂大本營》的一位主持人為尷尬之極致,這位甚至將自己的女友稱之為沈夢辰老師。殊不知,李誕自己也常“這老師”“那老師”,同年的汪蘇瀧稱呼他為“李誕老師”。有時候我們聽聽很幹很牽強,你將年收入過億的娛樂圈明星為老師?在我們的印象中,老師們的收入雖然不低,工作環境比普通上班族要好,可遠未超過接個活能有30萬進賬的地步。你將這麼富有的名人稱為老師,他雖未教過你啥,但周遭聽起來是有點客套和虛偽。

迪麗熱巴、張萌被我們看來是和李誕私交不熟,在講演時叫李誕為“誕總”,就這一下她們自覺表現得很自然,轉身朝李誕一口帶過,但裏面所透著尷尬俗辣過頭、一絲的不自然:你是在節目裏表演不是公司上班;推銷產品叫啥總,叫名字就行。當然不是第一次看的觀眾們還會去想下“什麼總”,想想自己的工作場景,一點煩意就有了,筆者注意到網路上對此類尷尬稱呼基本上沒注意,一絲的不自然也許能用作文描述具體。因為文學也許在乎的是靈魂是一種精氣神,至於真實不真實,你若過於去強調她,或許就不這麼自然了。

李誕公司帶火的這一批綜藝咖,李雪琴稱呼趙曉卉為趙曉卉老師:顯得她很年長,而他們確是年齡相仿者,大幾歲就算不熟也不用這麼叫。王建國說空姐叫他為王老師,似乎他是一位學校教師還是一位演員。年齡50多歲的馬東叫一個90後演員為呼蘭老師,讓人無語。你若是在綜藝節目裏搞笑,那麼語境說詞要求做作點,比如李誕再強調汪蘇瀧叫他為李誕哥哥時候,回復他為蘇瀧哥哥,如此顯得搞笑而自然。否則你們同齡人之間稱呼李誕老師是否怪怪的,把他叫老了,老師裏面的“老”字是年長者的意思不能忽略。

魯豫採訪李誕時候也被帶著帶著從叫李誕變為誕總了,她算是我見過比較自然的一位主持了,帶著帶著,在涉及叫法稱呼的時候也體現出一絲做作之意。每次採訪人後,說到欣賞人時,都會強調“我個人還是蠻欣賞的”,“個人”還是重音講,她不會說“我蠻欣賞”:一人是發表看法當然代表你自己的論點,自然之意是別人不會認為你在代表別人,你在說自己的想法,在此無需去強調。你越是強調越是反襯這個態度過於做作,顯得不自然,突出尷尬。

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富裕人,不會去觸碰風險,哪怕是任何有損表演前途的危險也不會去嘗試用嘴巴去得罪人,有點尷尬算啥呢?!例如之前日本排放核廢水,這關乎到全人類和生物的生存危機,明星們似乎全部啞火,作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應該要站出來發聲,一個小女孩傷心的哭聲和屌絲筆者能阻止污染嗎?我相信環保不會因此被套上妄議國家大事的帽子,再說生態環境已經被糟蹋得無以加複了,再加上核廢水污染,那東北亞周邊海域將立即淪陷生態災難。

這樣的尷尬風氣彌漫在整個娛樂圈,筆者標題是娛樂圈,前者所指的是頂尖收入的明星們。而後者,我要說說國內熱門的體育解說了。我想就放在下一篇贅述了。我覺得這股尷尬之風還會照常吹襲著這個圈子也同等程度反映出中國社會目前的一股意識觀念。畢竟如此富有的演藝圈她的基礎是最為激烈競爭的中國經濟社會,無關乎藝術之對錯,而是窺視前景路上的一盞窗口,在網路發表對此觀點的時候,希望能更具針對性一些。
















讓人討厭的自媒體行銷號

近些年從12年後大致10個年頭如今,國內的手機行銷號app是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流量。流量需要變現。誕生了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讓這些下載量裝機量很大的抖音快手等app時常會根據你個人喜好來推薦內容。久而久之,一些觀點和市場取向也越來越明顯,很容易看出當下的一些思潮。浮躁當然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也是大部分浮躁在移動互聯網上,輿論控制的背影你會看的非常明顯,有時候你無聊會點開視頻內容會說俄國侵略烏克蘭戰爭,他背後上頭指示的標題會修改為俄烏衝突,然後造謠又是媒體吸引眼球的異數招,絕大部分有幸從事廣告內容工作的幸運兒們在飯碗或者非主流混跡與所謂的”職場”的工作人員,當然不會去在意啥叫廉恥啥叫文化自尊了,只知道被灌輸聽了很多遍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了能繼續不被開除或者討要獎賞當然會繼續如此作文。初涉獵此地的新人在後來若做久了會知道後有一種原來如此也就這樣。這裏所說的內容概念的職場比較簡單,思想指導錯了走人。這可不比當下辛苦在工廠工作的打工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若你在小公司被解雇拿不到薪水比上述所謂的概念要複雜很多。言下之意是在小公司上班與在大廠工作可遠比在自媒體或者影視圈內容行業工作來的困難。為啥,只是讓你照控制輿論的提綱寫作文,這裏的作文不要求文采,上頭要求要有文采華章。可以看出結果,沒有任何文學之意義。文學首先是自我的而且是不受任何脅迫的自由之意,當然她產生於這個時代受其影響是當然的,但自我自由自在不受影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